吉林省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是血液学和风湿免疫学两个专业的临床科室,集门诊、病房、实验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该科室是吉林省医学会血液学和风湿病学的副主任委员单位,吉林省卫计委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和延边大学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血液专业和风湿专业,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韩梅博士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她的带领下,目前科室已经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临床科室。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7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任技师1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医学博士3人,医学硕士8人。
门诊设在吉林省人民医院门诊楼3楼—血液风湿科诊室(301诊室)。住院病房设在吉林省人民医院3号楼2楼血液风湿科疗区。本科设有独立的实验室,配备有生物显微镜、系统显微镜、骨髓细胞彩色图像分析系统等,本院中心实验室配备有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仪、紫外分光光度仪、液体闪烁仪、DNA合成仪、荧光PCR仪、DNA序列分析仪、凝胶成像系统、超高速、低速离心机系列、超滤系统、低温冷冻及细胞培养等成套设备,能够满足各项临床及科研实验的需要。
血液风湿科血液病区的业务发展方向为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对策。该病区开展了骨穿及活检、白血病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检测、染色体检测、荧光免疫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杂交等技术,应用于血液病诊治及预后评估。应用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万珂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美罗华联合化疗方案治疗B细胞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维甲酸、砷剂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于2014年首次开展了三氧化二砷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液滤过、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高分辨CT早期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等。
血液风湿科风湿免疫病区的业务发展方向为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该病区开展了抗β2-糖蛋白1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酪氨酸激酶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等技术,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利用核磁共振和(或)超声多普勒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进行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关节腔注射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单纯膝关节严重受累的病人;生物制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白塞病,包括白塞眼病、肠病等;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高频超声联合抗CCP抗体检测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应用生物制剂美罗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系统性血管炎等;血液滤过、血浆置换治疗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液风湿科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包括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及微小残留病的检测;CT对急性白血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检测;免疫荧光技术在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的应用;药物浓度相关检测;利用核磁影像早期诊断炎症性肌病;超声提示亚临床滑膜炎的临床意义;关节腔积液查找尿酸盐结晶诊断痛风等。
血液风湿科现承担吉林省科技厅及卫计委立项课题10项,其中6项获得吉林省科研成果,1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长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对策,白血病的精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目前举办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开展了临床路径的标准化诊治,承担卫生部农合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救助计划,开展了9项药物临床试验,长春市市医保大病低自付项目等。
血液风湿科护理队伍专业,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了口腔护理、肛周护理、病房紫外线消毒等抗感染专项护理,疗区全面开展深静脉及浅静脉插管技术。2013年被评为长春市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团队,血液风湿科被医院提名为“优质护理服务”科室。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5月3日
星期六
5月4日
星期日
5月5日
星期一
5月6日
星期二
5月7日
星期三
5月3日
星期六
5月4日
星期日
5月5日
星期一
5月6日
星期二
5月7日
星期三
5月1日
星期四
5月2日
星期五
5月3日
星期六
5月4日
星期日
5月3日
星期六
5月4日
星期日
5月5日
星期一
5月6日
星期二
5月7日
星期三